上个周末,玉渊潭公园游人如织,在首个樱花季双休日,据报道,公园迎来赏樱游客20万,樱花树下人头攒动。这里的早樱系列先开花,后长叶,园内盛开的早樱品种有山樱、大山樱、阳光、垂枝樱、彼岸、染井吉野等,颜色多为淡粉色、白色,花瓣多为5枚。本兔守着北京玉渊潭,每年这个季节,樱花盛开,又转瞬落樱,今天早上拍到的“大山樱”还是一簇簇的繁花,中午再路过已是每枝所剩无几,点缀的只有绿叶。兔兔摄影面对人比花多的场景,各种cos及自称“樱花女神”的拍照者络绎不绝,我很想发问:你们真得可以领会“樱花文化”的真正内涵吗?你可以区分梅花、桃花和樱花吗?本兔综合了一些知识介绍,结合自己一直以来的理解,与大家分享一下。先说个题外话,梅花、桃花和樱花这三种花差不多同时开放,当你走入公园的时候,学会区分它们,会令赏花变得清楚明了,何乐而不为?梅花的花瓣是圆形的,在枝头直接开花。没有花柄,花朵基本上紧贴枝干,每节枝干生长一朵花,先开花后长叶。桃花,它的花瓣是尖尖的,在枝头上直接开花。花柄很短,花朵几乎是帖生于枝干上。每节花枝上的侧芽常3个并生,中间为叶芽,两侧为花芽,先长叶后开花。樱花的花瓣是爱心型的,在花托上开花。有长长的花柄,开花时花朵仿佛要从花枝上洒落。花朵簇生呈伞形或总状花序,开花数量多。看到这张图片,就不得不引入日本樱花文化的讨论和介绍,日本人为什么喜欢樱花?除了樱花特有的美丽之外,还因为樱花的品性与日本人的精神十分吻合。从樱花盛开到落樱缤纷,前后加起来也就10天左右的时间,相对于一年天,这十天,樱花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,但是在它短暂的生命中,却能够产生最灿烂的辉煌。而当人们去欣赏它、赞美它的时候,樱花又飘然离去,落樱时分,粉红色的、白色的花瓣飘零下来,带给人最后的美丽,带来无限的惆怅和伤感,这就是“瞬间即逝的美”。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临终时留下遗言,要等到办完丧事之后再发表消息,发表一份他给予所有影迷的一段感谢的话。高仓健就是这样,把樱花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,让大家在无限的伤感中忘却他。因此,日本的樱花文化中,有许多悲情的色彩。或许外人看樱花,看的是一种热闹。而日本人看樱花,看到的是一种情感。鲁迅先生在《藤野先生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:“东京也无非是这样。上野2的樱花烂熳的时节,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,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“清国留学生”的速成班3,头顶上盘着大辫子,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,形成一座富士山……”对于许许多多的日本年轻人来讲,樱花盛开的时节,也正是离别的时候。因为日本学校的学制与中国不一样,中国是每年9月份上学,第二年6月份毕业。而日本是每年4月份上学,第二年3月份毕业。那时候,刚好是樱花盛开的时候。相处了几年的同学,就要分别,各奔东西。相爱了几年的恋人,最后在樱花树下拉勾、吻别,演绎最后的甜美与酸楚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,是美的一种表现,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灭亡。著名学者叶渭渠指出:“日本人的美学意识中存在着一种‘瞬间美’的理念,即赞美‘美之短暂’。“古代的日本人以樱花自比,将’瞬间美‘转变为殉死,其意义也在于追求某种生命的闪光,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。因为追求生命的一瞬的美,是物哀的重要特质。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,成长到一定的年龄,理解了死亡是自身必须面对的问题时,就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、存在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,总结出人为何而活,生死观是决定着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观。日语中有类似的警句,正在补习日语的本兔为大家摘译了几句:1、以前从未留意的事物现在却都映在眼里。2、每逢这个季节,总会想起一些前尘往事。3、樱花树下,会有一些别样的邂逅。4、平时说不出口的话,在樱花树下,也会有不经意间谈起……当然,众所周知,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。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、长期的历史过程。汉字和汉文、儒学、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。正是在“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,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,进入了文明阶段”。下面就引用一些描绘樱花的中国古诗,让我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赏樱吧,比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拍樱,难道不是增加了许多知识含量吗?唐·元稹的《折枝花赠行》樱桃花下送君时,一寸春心逐折枝。别后相思最多处,千株万片绕林垂。近代诗人苏曼殊的《樱花落》十日樱花作意开,绕花岂惜日千回?昨来风雨偏相厄,谁向人天诉此哀?忍见胡沙埋艳骨,休将清泪滴深杯。多情漫向他年忆,一寸春心早已灰。唐·张籍的《和裴仆射看樱桃花》昨日南园新雨后,樱桃花发旧枝柯。天明不待人同看,绕树重重履迹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