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咸宁日报
崇山峻岭之邦!
崇阳生态“家底”厚:全县版图面积万亩,林地却占万亩,森林覆盖率62.18%。
山尤绿,谁来护?林长!
去年来,该县全面推行林长制,通过常态化巡林、网格化管理、目标化考核等,使林长制不成为“挂名制”而是“责任制”,同时做好管绿护山、增绿添彩、点绿成金等“绿文章”,努力以林长制促进“林长治”。
3月10日,记者走进崇阳县,就林长制工作情况进行探访。
林长不是挂名而是责任
白霓村童家湾,古桂群与村民相依相伴。
“县里大领导都来管了!”说起屋旁这些大树,78岁的庞霞珍老人感慨。
今年2月22日,崇阳县委书记郑俊华、县委副书记、县长徐望一行巡林时,发现这个古桂群有部分根部裸露在外、树身还有腐烂的树皮。
“林业部门要采取针对性的养护方法,做到‘一树一策’……”他们当场作出要求。
随即,该县林业部门连夜对古树群采取保护,包括白蚁防治、树干防腐处理、改善水土环境,地面环境整治、设置古树保护牌、附着物清理等措施,让每一株古树得到全方位的管理。
林长巡林前有问题督导,巡林后有问题整改反馈,这已成为崇阳各级林长的一种工作常态。
“林长制不是挂名制而是责任制。”该县林业局副局长汪新良介绍,崇阳已全面建成覆盖县、乡、村的林长组织体系,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区域。以前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部门的责任,如今,各级党政领导成为责任主体,改变了林业部门“单打独斗”的局面。
该县还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全县各级林长名单,接受社会监督。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,将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、奖惩和使用的重要参考,并要求县级林长巡林每季度至少1次,乡级林长巡林每月至少1次,村级林长常态化巡林……
“我们每座山头,甚至每座坟头,都有专人在管!”在桂花泉镇,副镇长甘为民的手机里装有一个“云眼卫士”APP,点开后,就能看到全镇8个村的山林“动态”。
桂花泉林地面积19万亩,去年来,该镇搭建了“林长+森林资源监管员+生态护林员”的“一长两员”网格化管理队伍,组建森林资源监管员、生态护林员林长制“两员”队伍共人,还筹措资金近20万元,在重点路口安装“千里眼”摄像头个,并与桂花林场管理局智能视频预警防火指挥系统实行信息共享,利用系统自动扫描、识别、预警、定位回传等科技手段,对山林实行“智慧管理”。
林长制决策在上层,落实靠基层护林员。在推行林长制的同时,崇阳通过加大资金投入、整合各种护林相关岗位,形成一支专职护林员队伍,进行网格化管护。如今,该县两个国有林场以及个行政村,共有生态护林员近名。
林长来了!山有人管、树有人护、责有人担。
以林长制推动森林之治
推行林长制,一个重要任务是把森林资源总量做大、质量做优。记者在采访发现,该各级林长都在做好管绿护山、增绿添彩、点绿成金等“绿文章”,以“林长之制”推动“森林之治”。
国有桂花林场面积15万亩,其中退化林达3万亩。记者走进该林场南山林区时,工人们正忙着对退化林进行修复。
“针对松材线虫病疫木、杂灌林、枯死木、风倒木、雪压木和重度退化的杉木林,我们先砍伐清理,然后选择本土珍贵树种苦槠、枫香、檫木、北美红栎等,以块状混交为主,并结合少量行间混交进行修复更替。”湖北省桂花林场管理局副局长龙清华介绍。
今年,桂花林场退化林修复面积共亩,其中更替修复亩,补造修复亩,抚育修复亩。修复坚持“近自然、全周期、多功能”的科学造林理念,选择“大径材、珍贵树、长命树”等树种,并按全冠、异龄、复层林等方式,实行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。
该县还在重点区域开展绿化、美化、彩化、珍贵化建设,使全县活立木蓄积量、林地保有量、森林保有量逐年增长。
天城镇寺前村,曾经连片的荒山已被改造成油茶基地,成为该县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林业特色产业基地之一。“目前基地已栽种了亩油茶,茶树下面套种了黄精,做到寸土必用。”镇干部罗秋花介绍。
国道沿线,按照该县通道绿化“春天看花、夏天看色、秋天看果、冬天看叶”的要求,新栽了樟树、银杏、桂花、樱花、桃花、紫薇;
白霓镇浪口村黄公洋地段,一个占地亩的集苗木、花卉和水果采摘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苗圃基地,已成为游客打卡地……
林长制也让森林资源管护形成合力。位于龙泉山脉白崖山顶端的高家荡,有着崇阳最好的野樱花资源,每年樱花盛开时,花如潮,人如海。山脚下的东流村,当地能人沈杰正投资开发搞乡村旅游,这两年,他还成了这些野樱花树的“监护人”。
守林护绿也要用林活绿
如何做好“既要金山银山,更要绿水青山”这篇林业文章?让保护与利用相得益彰,这是崇阳给出的答案。
“老百姓靠山吃山,我们通过培育林下经济,向林地要产出、向空间要效益,实现经济效益长短结合,以短养长,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”县林业局局长汪台斌说。
港口乡畈上村愚公岭,有着全县最大的连片石漠化荒山,总面积近2万亩。近年来,在该乡党委、政府的支持下,村民庞余良等人向石漠化荒山宣战。
如今,这里已有1.5万亩石漠化荒山变成经济林。年,村民庞四明又将经济林承包后,套种黄精、白芨等中药材,实现了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多赢。
除了“林+药”,崇阳还有“林+油”“林+茶”“林+果”等多种林下产业模式齐头并进,积极向“一县一业”“一乡一特”“一村一品”的方向发展。该县坚持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,将国土绿化和林长制与全域生态旅游、乡村振兴有机结合,持续释放改革“红利”。
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经济,该县出台奖补政策,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和农民,持续发展绿色产业,特别是做大做强“竹茶药”等林特产业,年新增林下中药材基地3万亩、油茶基地5千亩、雷竹基地5千亩,建设香榧基地7千亩,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1万亩;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家,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。
依托山水林泉优势生态资源,该县先后建成柃蜜小镇、野樱天堂小镇、雷竹小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;围绕国家“双碳”发展规划,积极探索发展碳汇林业,全县已规划发展碳汇林37万余亩,按照目前碳汇市场价格行情,预计每年可带来上千万元的碳汇收益……
“青山果然不负人,如今在‘花海’里做事,收入远比以前在外打工赚得多。”青山镇水库村村民陈高良说。5年前,他回乡在林间套种黄精,去年收益达10万多块钱。
“山还是那些山,山上多了些‘长官’,带来的变化不一般!”高枧乡石咀村85岁的廖祖根老人感慨。